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悠悠的博客

海不波溢 · 激浊扬清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原创】目送  

2015-05-10 15:17:08|  分类: 心情散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     题记: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——龙应台

 很早读过龙应台老师的《目送》,题记中的这段话,却是许多年后才读懂的。我想,人生的一段亲情缘,也许只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,才能体味到“眼光隔空交会”的幸福含义,才会读懂那无言中的千言万语。

 去年母亲去世后,我在文字中零零散散记述过许多童年的回忆。其实,那些一根油条、一个鸡蛋的琐事,不过是佐证儿时享受的母亲偏爱。当那些与吃有关的偏爱淡出我的生活,当我步入成年,我才在龙应台的文字中,回味母亲一次次的目送。那目光,就像涌动的泉水,缓缓流淌在我的记忆中。

 那些年,每逢周日去看望老人,我大都是来去匆匆。记得,有一次下楼走出很远不经意一回头,发现母亲正站在阳台上看着我,就像送我出远门。后来,女儿告诉我:每次我离开的时侯,奶奶都是这样。我知道,女儿最了解奶奶的习惯,她记得:小时候每天早晨都是奶奶牵着她的手,目送着我转身骑车飞奔,直到消失在车流中。她更忘不了入园前那天,奶奶目送她的那一幕。

 其实,我也知道母亲的目送习惯,只是觉得尽快走远消失,少让她惆怅伤感。那年我调房子,搬到母亲居住的小区暂住。我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眼皮子底下,每次出远门,我都得骗她说是去北京。就是那样,临走的时候也得绕开母亲的楼栋,因为她会估算着时间,站在阳台上捕捉我的身影。好在那时往返于江浙一带,大都乘坐津沪直达列车,夕发朝至速战速决,没等她搞明白我已经回来了。

 就这样,母亲的目送眼光陪伴了我许多年。直到去年,母亲的眼光永远离开了我的背影,我才真正读懂了龙应台老师《目送》中的那段描述:母亲一次次的目送,她是多么渴望我“消失前的回头一瞥”啊,可我回头挥挥手的时候,实在是太少太少。现在想起来,怕她惆怅伤感似乎不是理由。那时,我还掂不出“眼光隔空交会”那一刻的幸福分量,更不会想到,今生今世的一次次目送,那种珍贵的母爱亲缘牵挂,正在一步步渐行渐远。

 在我保存的旧磁带中,有一盘赫然写着“送别”二字,那是我专门为母亲录制的。一次母亲让我在录音机上放《送别》,开始我还以为是李叔同的《送别》,没想到母亲要的是电影《怒潮》中的插曲。当时我还纳闷,母亲怎会对红军歌曲感兴趣呢?直到母亲去世后,我一遍遍重放这首歌曲,才豁然明白,或许,正是这首歌深沉委婉的歌词,略带凄婉伤感的旋律,能够表达母亲一次次目送时,那种期盼与惆怅的心态吧。

 人们都说母爱如水,我觉得,龙应台老师笔下的母爱,更像是蓝天大海,广阔而深邃。如果说,在纷乱的人群中,“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”是母爱;在“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,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”是母爱,那么,目送,就是母爱亲情密码的无声诠释:懂你说的,也懂你没说的。

 在描述父爱母爱的优秀散文中,我喜欢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,更喜欢龙应台老师的《目送》。在今天这个日子里,重读老师的作品,我守望着那遥远的目送眼光,为母亲献上一束迟到的康乃馨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09)| 评论(2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